清明祭母
今天的清明節(jié)與往年的清明節(jié)特別不同。
從讀小學開始,每年的清明節(jié)學校都會放假,讓大家去掃墓,但這一天對我來講,基本無事可干,因為我們家亡故的直系親人都在千里之外的湖南老家,我們除了偶爾像參加春游一下參加同學好友家的掃墓以外,就沒有別的事情了。
后來我來到百里之外的城市讀書、工作、娶妻、生子,自然要參加妻子家的掃墓,因為需要祭掃的長輩都未見過,雖然每年都掃墓,但更多的是參加一下,說實話,真沒有在內心深處產生什么影響。
工作以后的二十多年間,也隨父母長途奔襲了幾次去湖南老家掃墓,給祖先上墳,除草添土,掛青放炮,磕頭作揖,盡一個子孫的孝道。在這些已故的長輩中,僅僅在兒時見過爺爺三次,印象早已模糊,所以每次回老家掃墓我心里倒也平靜。
明天又是清明節(jié)了,這個清明在我心里卻與以往大不一樣,因為這是母親走后的第一個清明節(jié),2018年3月5號十七點零一分,母親永遠的離開了我們。這一個月來,每當想起母親,總會被淚水模糊雙眼。
母親個不高,臉上寫滿了慈祥。1935年農歷4月14生于湖南邵東,和父親的老家同在一個小山村。1953年,經長輩安排與父親結婚,當時湖南和貴州還不通火車,在我三叔的陪伴下,背著一個包袱從老家的小山村到縣城,到衡陽,坐火車到桂林,轉車到獨山,當時父親在羅甸已經參加工作,但從獨山到羅甸還不通車,母親就和三叔他們的挑擔子趕鄉(xiāng)場隊伍一道,走了一個星期來到羅甸,就算是與父親完婚了。當時,我母親只有17歲,幾經轉輾,來到羅甸的一個小鎮(zhèn)邊陽,租下一間房子,組成了我們的家。至今妹妹保留著母親從老家出來時的那塊包袱布。從一塊包袱布到一個家,母親吃過的苦、受過的累,難以言表。
由于沒有文化,語言不通,開頭兩年,母親只能打點零工,母親得以勉強糊口。不久,母親發(fā)現藥材公司的加工點在招零工,就主動去問還需要人手不?負責人同意試用兩天。由于母親能吃苦,肯學習,很快掌握藥材的加工要領 ,于是從試用兩天變成短期臨時工,再變成長期臨時工,最后成為正式工。當初的幾十個臨時工,只有三人最后成為正式工,母親就是其中之一。母親后來說,這期間凡是稍微不能吃苦的,偷奸?;?,每個階段都會刷下來一大批。后來,母親在這個藥材加工點一直工作到退休。
當時藥材加工要干的活很多,幾乎是從天亮干到天黑。1962年7月,大姐出生了,隨后有了二姐大哥我,還有妹妹和弟弟。雖然父母都有工資,但要養(yǎng)活六個孩子也不是容易的事,而且上面還有長輩,逢年過節(jié)還要寄點錢回去。特別是每到開學的時候,幾個孩子都要交學費,雖然當時學費不多,但是也讓父母東拼西湊才能把三月份和九月份的開學困難對付過去。八口人的吃飯也是大問題,那時候我們的胃口都特別好,總覺得好多都能吃下去似的。從記事開始,父親就在周圍的空地和農田較寬的田坎上開始種地,在廚房后面搭了一個豬圈,母親開始養(yǎng)豬,全家人都參與,種白菜青菜牛皮菜,種南瓜絲瓜冬瓜捧瓜和幾種豆類,最多的是紅薯,因為紅薯耐儲藏,也是我們的主要早餐,紅薯藤還可以喂豬。父親種的紅薯又大又甜,其他蔬菜也比別人家的長得好。豬糞就是很好的肥料,很多周末,父親就帶著大哥和我,挑糞去澆菜,因為太臭當時很是不愿意干這事。姐姐和妹妹們更多的是采豬草,每天采的豬草都要一背篼,有時還是同時喂兩頭豬,豬草少了不夠豬吃。晚上,我們做作業(yè)的時候,母親就在砍豬草,將洗凈的豬草剁碎,一大鍋的豬草剁完,已是深夜。第二天天天不亮,母親就起來做我們的早餐同時煮豬食,一大鐵鍋豬食,基本上百來斤,差不多要一個小時才能煮熟,等我們起床吃早餐上學,母親又馬不停蹄的上班。豬吃得多也拉得多,每年我們家的豬糞澆地用不完,還可以用來和周圍的農民換點糧食,就是運豬糞的時候,擔糞的農民必須從家中進出,感覺臭死了,那味道好久都揮散不去。
每年的適當節(jié)令中,母親還會帶領我們做糟辣椒、做霉豆腐、做酸菜、做甜酒、做米花糖,當時每個家庭必備的腌菜和年貨,基本上我們都做。到了臘月,就請人來殺年豬,這是我們過年的主菜,還是來年的豬油和肉食的主要來源。雖然那時我們家每月有肉票,但總覺得食品公司買來的豬肉太少,基本上只能塞牙縫。
我們六姊妹逐漸長大離家,沒條件養(yǎng)豬了,母親才放棄養(yǎng)豬。但是,她并沒有閑下來,因為退休后的父親開始做藥材生意,我們全家每天都要加工大量的藥材,蒸煮炒曬搓切,事情非常多,尤其是暑假,藥材收購量巨大,更是忙碌,有時一天就要在太陽下將幾百斤炒過的石斛反復搓揉去皮,母親和當時還在上高中的小妹最是辛苦,常常是累得直不起腰,但是母親憑著一個老藥材人的本能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不肯馬虎。她常說的一句話是,“這是拿來治病的”。這樣的勞累,持續(xù)了近二十年,全家人的辛勞,換來了家里條件的逐步好轉,終于從住了二十年的老舊公房搬到了自家的新房,也為我們姊妹的發(fā)展打下了必要的基礎,更重要的是磨煉了我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和生活的基本技能。
這期間,母親還幫助哥哥姐姐們帶孩子,哥姐的孩子都是在母親身邊呆過,對奶奶(外婆)頗多留戀。兒子出生的時候,母親也從羅甸趕來幫忙,辛苦勞累自然少不了。七十歲的時候,因為洪水進家,母親半夜起來受涼導致病毒性心肌炎,她怕給子女添麻煩而隱忍不說,最后發(fā)展成二尖瓣腱索斷裂,從此埋下了病根。因為體弱,醫(yī)學院的專家不建議手術,進行保守治療,從此,她老人家就沒有停止吃藥,幸好妹妹是醫(yī)生,對母親的病情悉心照料,多次從鬼門關闖過。母親生性樂觀,看生死很淡,每次病痛都是盡力配合妹妹,希望早日好起來,好讓我們不為她操心。母親一生都是在為別人著想,生怕給別人添了麻煩,這也給我們兄弟姐妹樹立了一個榜樣,不叫苦,不怕累,盡力做好自己的事,不讓別人說閑話。
每次帶著妻兒回家看望父母返回時,母親都要給我們塞點東西,最多的是母親自己喂雞下的雞蛋,或者給兒子塞點零花錢。每每想起這些,眼淚都會在眼眶里打轉,母親不但給我們生命,撫育我們成長,還為我們的孩子受累,卻從來沒有要求過我們什么,即便她很難受,她都是盡量自己忍受和克服,不輕易給孩子們“添麻煩”,其實這些都是兒女們應該做的。她也從來沒有對我們說過一句抱怨的話,甚至我想,她心里都沒有產生過抱怨的念頭。她就是這樣,對我們只有付出、牽掛、期盼,從不求回報。兒女們給她買的衣服,她總說還有多,今后別買了。
母親一生節(jié)儉持家,老人家走后,我們整理她的遺物時發(fā)現有一大包孝布,那是這些年他們去參加街坊的喪事,主人家發(fā)給親友的白布,大概有一百多張,每一張都是得洗得干干凈凈,疊放得整整齊齊。以前自己做衣服的時候,這些孝布可以用來做衣服口袋之類的,現在基本沒人用了,但是,母親舍不得丟,收集整理好希望能派上什么用處。看到這包孝布,我心里早已泣不成聲,這就是母親一生省吃儉用的一個縮影。
父親上過兩年私塾,母親一天學也沒上過,目不識丁,也談不上能說會道,為此,年少時我還十分羨慕別的同學父母都有文化或者能說會道。但是后來我逐漸明白,正是母親的這種無私奉獻和不干預孩子的發(fā)展,才讓我們六個子女自由而茁壯的成長,她雖然沒有講過一句什么大道理,卻用自己的一生的行動,在我們心中樹立了一個默默奉獻、吃苦耐勞、誠實善良、與人為善、替人著想、勤儉節(jié)約的一個慈母的形象,把這些觀念,潛移默化中刻在我們的骨子里,并轉變成為我們家風的重要部分。
在給母親送葬時,大姐慟哭:今后沒有媽喊了。我想,媽永遠在我們心中,每次想起母親,我都會在心里默默的呼喊媽—媽—。
想起那年清明節(jié)陪母親專程祭掃外公外婆時,年衰的母親在我們的攙扶下到了墓地,當她跪倒在外公墳前,說:“牙(爹),以后我怕是不能再來看你了”,一貫堅強的母親哭了,我在一旁也淚眼哽咽。從此以后,我們也只能跪倒墳前叫一聲“媽媽”了。
?明天就是清明節(jié)了,我的心里裝的滿滿的都是母親,也許這些在別人眼中都是瑣事,但在我心中,卻重達千斤。謹以此文,祭奠我的母親,同時又擔心我的拙筆不能將母親最優(yōu)秀的品質展現出來,誠惶誠恐,生怕愧對她老人家在天之靈。
?文:立夫